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康剑飞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雅昌观察】“在路上·2015”:观念化的版画 开拓从单一媒介到泛媒介的通道

2015-11-11 08:52:50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何妍婷
A-A+

“在路上·2015”展览现场

  导言:从油画到新水墨,再到今年的版画,“在路上”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由张新英、盛葳、吴洪亮、朱小钧共同担任策展人。看似以院体“国油版雕”的传统分类学的方式展开的展览,却以实验性和开拓性的作品,直观地颠覆了观者对传统艺术概念的认识。

  “在路上·2015”聚焦版画,展览中作为研究对象的“版画”,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和创作方式。“后印刷”的时代语境对艺术的生态和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跨界也为版画的当代性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这次版画展,融合了综合材料、影像、装置等多种形式,让版画从一种创作媒介上升为一个观念化的学科范畴。

  在传统的媒介学科之中,在全国艺术展同质化的环境之下,在当代艺术进入“泛媒介”创作的今天,“在路上”探讨的是什么?为什么仍坚守以单一的媒介为展览的基点?“在路上·2015”是如何呈现了不一样的版画展?

 “在路上·2015”展览现场

  鲜活的状态

  “‘在路上’是一种进行中的鲜活状态,无论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都处于‘在路上’的状态,明天会生发出无限的可能性。”担任三届策展人的张新英说。“在路上”以六年计划的步调,前五年的项目以媒介作为主要的分项依据——油画、水墨、版画、雕塑、新媒体,每年组织一个分项,第六年举行综合的文献展,集中呈现并讨论这五年活动中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

  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是“在路上”的目标艺术家群体,在策展团队看来,70后和80后艺术家已进入艺术创作盛期,但在史学上尚未得到深入梳理。“‘70、80后’的史学意义,不但在于他们是在历史线性发展的意义上区别于50后、60后的一代,更主要在于他们的整体生态形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个重要转折。对于他们而言,体制的制约明显减弱,艺术的自主性大大加强。”张新英说。“在路上·2015”中,这一特点尤为凸显。

鲜甦  《自鉴集》  

  刚刚完成研究生学业的鲜甦,参展作品《自鉴集》形式和内容表达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版画,借助数字化的媒介语言方式,版画与新媒体之间建立了联系,不仅承接传统,也与时代保持同步。“鉴,是镜子,同时也有审视的意思。此处我通过问卷,让观者确认自己、了解自己……因此我以一个幽默的游戏方式传达‘以己为鉴,可正其心’,让观者有一个直观的感触。我认为媒介是有界限的,在有限的材料里做出不一样的作品,才是有效的创作,才是有价值的。”鲜甦说。

  “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内心的文化需求和对艺术的当下态势的判断,选择了新媒介语言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这种媒介的拓展并不是无源之水,在他们的创作中,‘反叛’并不是一个核心词语。相反如何以当下的一种方式传承传统,被作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进行思考。”张新英说道。

  承接与发展,在一直以关山月的藏品为基础展开美术展览及学术活动的关山月美术馆亦有所体现,在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以及当代设计艺术研究两个主要学术方向的基础上,2013年,关山月美术馆正式推出持续性的当代艺术项目“在路上”。给业界发出的信号是,美术馆也在思考如何有效地介入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并在这一进程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表示,“深圳是年轻的城市,不可避免地关注年轻人和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尚处于进行中,不能下结论,‘在路上’旨在对现状进行梳理和展示,通过对70后、80后青年艺术家的关注搭建起关山月美术馆与当代艺术连接的通道。”

  以系列学术活动的方式关注青年艺术家,让关山月美术馆的内涵更加丰富,亦让展览更为纯粹。美术馆的展览进入艺术史的叙事逻辑,展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路上”的价值亦越来越凸显。

 

 蔡远河+袁素  《杂盒子》 

  观念化的版画

  “这一届对于我而言,与大部分艺术爱好者一样,是既熟悉又陌生。”在看完展览后,青年批评家游江感慨道,“展览的图像不是叙述性的,语义不是单一的。很多作品都不是传统的架上版画,这带给我一个冲击,完全颠覆了我对版画一直以来的认识。”

  版画,2015“在路上”的主角,经16家专业版画机构提名120余位青年艺术家,策展团队从中遴选了35位具有实验性和媒介拓展性的艺术家参展。整个展览以起承转合的节奏分为“问题:作为对象的版画”“内省:作为文脉的版画”“扩展:作为动力的版画”“方法:作为技术的版画”“思维:作为观念的版画”五个板块。版画作为艺术的标准分类中的一门,包括凸版画、凹版画、平版画和孔版画,以及近年来的综合版、数码版等,但在这个展览里,内容变化、技法创新、风格转换等传统观念上的“突破”,都不是讨论的主体,“学科观念化”成为关键词。

康剑飞  《版画漂流计划》 

  “以前做版画展览,我首先考虑的可能是技术问题——手上的功夫好不好、在技法上有没有创新。但在策划‘在路上·2015’时,我首先想到这件作品是否切入了当下版画的发展问题。当然技术也不是完全退场了,而是体现在了更广泛的方面。比如康剑飞的《版画漂流计划》和《礼物》两件作品,刻出来的版只是其作品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的观念、是他对于当下文化、当下版画艺术发展的看法和态度。”张新英说道。

  康剑飞的《版画漂流计划》,由他的巨幅版画作品《林雪》的画稿分割成400块小的版画稿,历时8个月,“漂流”到世界各地,由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共同参与刻制完成,最后回到风眠艺术空间,蜕变为一件以400块刻板和一段视频以及大量文献共同组成的观念作品。张新英谈到:“400名参与者在版画修养上,也许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但并不影响这件作品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版画曾经是一个最具传播性的画种,《版画漂流计划》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版画传播的思维,明确、清晰地阐述了这一艺术行为在当下有着怎样的社会意义,在版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哪些有效性和价值,这正是我们认定这件作品是一件好作品的缘由。”

  对于这次参展作品的共同特点,策展人盛葳表述:“无论从形式、手法、思想观念,抑或形态借鉴上,艺术家思想资源均源于版画。或者运用版画的工作方法,或者运用版画的思维方式,或者是版画语言保持着和传统版画语言之间的文脉关系,或者是将版画当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作为切入点,成为了这次展览的切入点。”这也是对“学科观念化”表述。

 

 “在路上·2015”展览现场

  单一媒介拓展到泛媒介  

  从第一届的油画、第二届的新水墨到这一届的版画,以单一媒材的梳理作为展览的主题,成为“在路上”系列项目的模式,“油画、国画、版画,尽管是不同的媒介,但我们更关注的是艺术家以何种思维方式创作作品。这次参展的艺术家不一定定位为‘版画家’,但他们把版画的特性通过作品呈现。”策展人吴洪亮说道。

  展览现场,我们既可以看到运用传统版画方式表现当下的作品;亦有以版画的复数性来实现社会介入行为的作品;还有以版画工作方法为思路,以装置、影像、综合材料等新形式表达的作品。让这个以“版画”之名的展览,更像一个因版画而起的泛媒介的展览。策展团队为什么把它定义为“版画展”,成为被问及最多的问题?

  在盛葳看来,以单一媒介为展览主题,看似回到旧体制中,实际是以此作为起点往外延伸,“2008年以后,青年艺术出现一种井喷性的现象,尽管85新潮、90年代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也很活跃。目前,成熟的艺术家市场价格高,存在一个市场的停滞期,这时,进场的是价格低、有长期潜质的艺术家和作品,其中包括青年艺术、新水墨和版画。2008—2012年,全国有十几个大型青年艺术项目举办,细观之下,会发现这些项目的艺术家的重叠率非常高,存在同质化的结果。而从艺术门类的角度切入展览,有强大的现实基础,因为中国依然存在以媒介分类的美术教学,重视现实是策展人的基本观念,我们要正视它。同时也让我们的学术针对性更明确,学术梳理可以更深入。”

张文超  《快捷风景计划》

  版画作为与当下社会、时代发展进程保持着良好同步关系的媒介种类,“后印刷”的时代语境既对它的生态和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它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参展艺术家何惠玲的作品《时间线》,以时间的概念,结合了传统的木刻、新媒体、数码版画、视频、声音等,从视觉延展到触感、听觉,不同的媒材、不同的质感、不同的体验。艺术家选择自然界中抽象的事物,如闪电、下雨、流水等元素组成了一个从水到河流、云,再到闪电和雨的小故事,用抽象的方法,以点、线、面完成故事的叙述,从而在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给观众以体验。“我的创作是以观念为主,我对声音、软件等更感兴趣,做作品时,我会思考要做什么,从自己熟悉的媒介入手,更容易把握。”何惠玲说道。

  “‘在路上’最初几年的规划是以媒介作为分项依据,但从媒介入手并非是强调媒介本身,而是鉴于当下中国以单一媒介为表现手段的美术创作还占很大比重,且各媒介领域在当代发展的步调上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而呈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活动是从以媒介为基本创作语言元素,或在材料、观念上与之相关的创作群体和现象入手,强调的是艺术家所采用的艺术手段作为艺术美学元素所具有的审美性格,以及学理上对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其媒介方式是否对其本体有推动意义。在展呈方式上则没有做更多的限定。”张新英谈及,“随着新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趋向综合,理论上对于单一媒介的探讨会逐渐失去意义,相反史学上对于单一媒介创作现象的梳理则正当其时。同时,通过几届展览的梳理,我们也发现,“泛媒介”的创作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而艺术家会做出怎样的调整和应对,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展览中可以找到答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康剑飞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